埃及聖䴉(學名:Threskiornisaethiopicus),又名埃及聖朱鷺、埃及聖鷺、聖䴉,是分布於撒哈拉以南非洲、伊拉克東南部及以往埃及的一種朱鷺,是當地相當普遍的一種留鳥。埃及聖䴉成鳥長68厘米,身體全白,後羽黑色。頭部及頸部都是禿及黑色的,喙厚而彎,腳也是黑色的。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有一道黑色羽毛。雄鳥及雌鳥相似,雛鳥呈灰白色,喙較少,頸上有一些羽毛。
古埃及因為尼羅河水每年定期氾濫,灌溉了埃及的經濟、文化與社會發展,最後成就了世上最偉大的文明之一。古埃及人都知道,當天狼星與太陽一起自東方升起、當埃及聖䴉又回到尼羅河,那意味著尼羅河氾濫週期的開始,每年當尼羅河河水氾濫前,埃及聖䴉便已預知般地如期從上游飛來,當洪水消退後亦隨之離去。因而,古埃及人視其如先知般地尊崇。而埃及聖䴉那尖長如十字鎬的黑色大嘴喙,在氾濫的泥水中掏食的模樣,彷彿沾著墨汁的毛筆不停地書寫;其印在泥濘上的爪痕,也為後人推斷為造字的啟示。因此,古埃及掌管知識與智慧之神托特(Thoth)被賦予了人身聖䴉鳥頭,祂為古埃及帶來了文字與知識,開啟了偉大文明的一頁。埃及聖䴉在古埃及倍受尊敬,經常被製成木乃伊當做托特的象徵。
(木乃伊圖片來源:National Geographic Daily News)
1970年埃及的亞斯文水壩完工,結束了尼羅河年年氾濫的歷史,如先知般的埃及聖䴉也不再回返,但原產於非洲、中東地區的埃及聖䴉,常因動物貿易而被引入至世界各地,其極強的環境適應能力,為典型的強勢外來種,目前已廣泛分布於法國、西班牙、荷蘭等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,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也有逃逸和繁殖紀錄,目前已經是歐盟指定的百大入侵種之一。
台灣會出現埃及聖䴉,緣起於新竹縣1家民營動物園引進後,因露天豢養而部分脫逃,並在野外自然繁殖。民國73年在關渡首次紀錄到埃及聖鷺,其後在大肚溪口以北陸續有零星發現。90年越過濁水溪線,95年10月在雲林口湖出現62隻的超大族群,嘉義鰲鼓及中北部的香山及宜蘭亦有發現。近十年間的觀察發現,埃及聖䴉棲身領域在桃、竹、苗、中、彰等縣巿都出現過,數量暴增10倍以上,估計全台約有500至600隻的族群量,已排擠到濕地杓鷸屬候鳥的棲地與食物,特別是覓食螃蟹的大杓鷸食物與埃及聖䴉重疊,影響最直接。此外亦與台灣本地鷺科鳥類在食物、築巢等生態資源諸多重疊,對生存及繁殖,有競爭、排除效應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