霉草科(Triuridaceae)植物是以菌根營養的腐生草本植物,全世界已被認可的植物分為9屬共54種,霉草屬(Sciaphila)為其中種類最多的共37種,皆為細小暗紅色的腐生植物,分布於熱帶、亞熱帶區域,由於絕佳的保護色與纖細的植株常常容易被人忽略,加上只有在季節對的時候才會出現,「出土、開花、結果」,繁衍完畢便整個植株枯萎、萎縮,然後消失在地表,因此是相當罕見而神祕的一群植物。
繁衍完畢後整個植株即枯萎、萎縮
錫蘭霉草 (Sciaphila secundiflora Thwaites ex Benth.)為單子葉植物門 (Monocotyledon),霉草目 (Triuridales),霉草科 (Triuridaceae),霉草屬 (Sciaphila)的暗紅色草本腐生植物,一般高度為 7 cm ( 4~12 cm),根部黃白色,橫走,彎曲,有幼細纖維根絲。莖黃白色至淡紅色,新鮮時有時呈半透明,直徑 0.7~1 mm,可見內部含有很多纖維管,質堅韌,直立或數枝纏繞,呈直立狀向上生長。莖節著生有呈卵披針形鱗片狀葉片數枚,互生,葉端尖頭;平均長度 2~3 mm,顏色與莖相同。
花雌雄同株單性花呈總狀花序,疏鬆著生於莖枝上部,短而直立,含 3~9 花;雄花位於花序的上半部,下半部著生雌花;雄花有3枚雄蕊(有時為2枚),幾乎無花絲,花被6裂呈細長六角星狀排列,直徑 6~7 mm;雌花具有很多子房,花柱大,自子房基部或基部以上長生,呈棒狀,花心皮成熟時其上部有很多疣狀物。聚合果,呈球形,直徑約 4 mm,果期花梗長 1~2 mm。花期6月,花果期至9月。
花雌雄同株單性花呈總狀花序,含 3~9 花;雄花位於花序的上半部,下半部著生雌花
凋萎的雄花尚可見花被6裂呈細長六角星狀排列,直徑 6~7 mm
凋萎的雄花可見無花絲的3枚雄蕊構造,下方為呈球形的聚合果,,直徑約 4 mm
果熟後種子自聚合果脫出
台灣的錫蘭霉草於1936年由 N. Fukuyama 和 T. Suzuki 採自蘭嶼,並命名為 Sciaphila megastyla 此後再無人報導過該植物,直至1999年在香港大帽山和馬鞍山再次採得,之後在蘭嶼、龜山島再次被記錄,本種最初被認定為台灣的特有種,但經過學者們反覆的驗證,認為是與一種被認為是日本獨有的土佐霉草 (Sciaphila tosaensis Makino)以及分布很廣的錫蘭霉草 (Sciaphila secundiflora Thwaites ex Benth.) 同屬一物種,依命名的先後而該正名為錫蘭霉草,種的屬性被確定後,可以作出下列結論:本種分布於斯里蘭卡、馬來西亞、大洋洲島嶼、日本、台灣及香港。
台灣的霉草屬植物共有4種,分別為蘭嶼霉草 Sciaphila arfakiana Becc., 斑點霉草 Sciaphila maculata Miers, 多枝霉草 Sciaphila ramose Fukuy. & T. Suzuki和錫蘭霉草 Sciaphila secundiflora Thwaites ex Benth.,皆為族群生存受威脅之瀕危(EN)物種,現有觀察紀錄幾乎皆位於蘭嶼、龜山島及台東,台灣本島其他區域的紀錄付之闕如。本次因偶然的機遇,在阿里山山脈中海拔山區的竹林發現錫蘭霉草的植株,仔細搜尋附近整個族群約有十幾株,只是無法查得錫蘭霉草在台灣本島任何出現區域、海拔的資料,不知道是真的缺少觀察紀錄或是學者們刻意的隱藏資料。在台灣的四種霉草之中,錫蘭霉草的植株成單一直立花數少、極少分枝,雄花、果實的直徑明顯的大於另外三種,此外果梗的長度極短,這都是極易於與另外三種鑑別的特徵。
台灣的霉草屬植物之鑑別,表格節錄自 Revision of Sciaphila (Triuridaceae) in Taiwan
http://tai2.ntu.edu.tw/taiwania/pdf/tai.2003.48.4.239.pdf
植株呈單一直立極少分枝,果實的直徑較大約4mm,果梗的長度極短幾乎著生在莖上
霉草生長的季節大約是在 5~9月,不過在台灣本島無任何分布區域、海拔可供參考,只能說是可遇不可求的,如果有心想見霉草一面,大概只能專程往蘭嶼跑一趟。霉草之所以紀錄稀少,或許是因為它們太難發現,因此每一個影像紀錄及發現紀錄都相當珍貴,若是偶然發現了,別忘了好好拍照,並將季節、地點、詳細位置好好記錄下來,這將有很大的幫助。但除了該領域的學者外,不建議對其他人公開詳細位置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