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金線蓮(AnoectohilusformosanusHayata) 又稱金線連、金線蘭、金絲草、烏蔘,為蘭科 (Orchidaceae),開唇蘭屬(Anoectochilus) 的植物。株高10-20公分,莖基部匍匐。葉2-4片,卵形或卵圓形,長2.7-4cm,寬2.5-3.5cm,葉片茸毛狀,墨綠色,佈有白色網紋,葉背泛紅。花序頂生,紅褐色,有毛,上有2-7朵花。唇瓣成Y型,中段狹窄成爪狀,二側飾有鬚狀物。距呈囊狀三角形,花藥帽卵形,花粉黃色,花柱短,柱頭二歧。
金線蓮的屬名Anoectochilus直譯為「開唇蘭屬」,指的是她唇瓣上的分裂;如臺灣金線蓮上的唇瓣就像一副魚骨頭,唇瓣的先端開叉分裂又像極了魚尾巴;在臺灣除了臺灣金線蓮外,尚原產有恆春金線蓮,二者在非開花時非常相似,無從區別,恆春金線蓮的花型較為簡單,唇瓣中段窄成爪狀,二側各具1三角形之片狀物,唇瓣先端成2裂片,裂片長橢圓形。金線蓮一般在夏末秋初由植株頂端開始抽出花莖,野生植株開花數目約為2∼7朵,但經人工溫室培育者則可達22∼24朵。
臺灣金線蓮本是臺灣特有種,但後來也發現於日本的琉球,她是臺灣民間的百草藥之王,可治療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等疾病。因為物稀價昂,原本在臺灣山林間的植株幾乎被濫採殆盡,後來因人工大量繁殖成功,供應了市場上大部分的需求,而暫得舒緩瀕臨絕種的境地。原產於全島海拔500~1800公尺的闊葉林下地,多生長在遮蔭且潮濕而不積水的腐植土上,竹林下堆積深厚且排水良好的腐葉土層,也常見較大面積族群散生其間,其生育適溫約在攝氏20∼24度。在北部的北插天山、宜蘭縣棲蘭山、南投縣水社大山、嘉義縣奮起湖及南部的南仁山等地,均見其蹤跡,分佈很廣泛,但因早年在山林間的植株幾乎被濫採殆盡,目前數量都不多,以少遭人為破壞的原始森林內生長最多。
留言列表